对虾、青蟹同属节肢动物门、甲壳纲、十足目,分类学上近缘,生态位接近。汕头市从20世纪80年代发展养虾开始便有虾农实施对虾—青蟹混养。但近几年来研究发现青蟹可能作为对虾病毒原传播宿主,出现交叉感染,故混养模式在学术上争论颇多。
2、全段养殖、全年养殖 全段养殖指青蟹养殖不再是传统的育膏育肥暂养,而是直接放养幼蟹养殖成商品蟹。
全年养殖指除青蟹越冬养殖外,虾类早春还可放养中国对虾(低密度,0· 1—0·2万尾/亩),秋季放养新对虾、日本对虾越冬养殖。近年新引进的南美白对虾也可全年养殖。
3、配套中间培养,多级养殖 配套虾、蟹苗种中间培养是为了适应轮放及低盐度养殖要求,除早春和晚秋(这时盐度在12‰以上)可放养幼苗外,“挤 ”放苗种均需经“标粗”,“标粗”已发展由专职专业户集约化精养。多级养殖一般采取大池配套小池,苗种在小池集约养殖后再分放。
4、“人工生态系”养殖 这是较成熟的模式,除混养青蟹外,还混养组合鱼类,主要有鲻鱼、蓝子鱼、鲷科鱼类等,形成池塘“人工生态系”养殖,利用组合鱼类控制池塘由于封闭式养殖出现的富营养化,平衡生态环境,减少病害。
三、病害的预防与控制技术要点
1、多造次轮放使虾类长年处于低密度状态,虾—蟹、虾—虾间交叉感染机率较低,已感染虾类在良好条件下,也大部份可养殖至收获规格。生产上若某批次虾发 生病害死亡,一般尚有部分能成活,也较少引起轮放小苗死亡,在1至2个潮水期(15至30天)能很快恢复生产收获对虾。
2、利用草虾在 疏养、低盐环境下,生长大小分化明显现象,实施轮捕,捕大留小。这样可减少任一时刻池塘虾容量及密度“压迫”,一般**批草虾经50—60天养殖,即可开 始收获规格在15克/尾以上的商品虾,开始收获后,每天均收虾,根据虾生长及病害状况,灵活改变网具网目是一项重要防病措施,病虾感染一般经“躁动期”、 “滞纳期”、直至死亡,在“躁动期”收虾可减少损失及进一步的传染。
3、虾病易发高峰期,控制青蟹投饵量,利用青蟹摄食病弱对虾而控制 虾病进一步传播。通过观察定置网每天收获的对虾,池中虾病状况大致上可了解到,如出现病征,应马上减少青蟹的投饵量,甚至停止投喂。大量生产实例及对照试 验表明:每年5月虾病高峰期,虾病发生率与池中青蟹混养量成反比。
4、减少虾—蟹病毒交叉感染。青蟹会摄食病弱死对虾,生产上可观察到 青蟹白斑表征(与褐斑病有明显不同,褐斑病褐斑溃烂穿甲。白斑病白斑与对虾白斑病一样灰白但不溃烂穿甲),但白斑青蟹一般不发病死亡。只有池中死虾数量大 于青蟹总摄食量,腐臭的死虾被青蟹摄食才会引发青蟹发病。但因为我们采取对虾疏养轮放轮捕,所以大量死虾一般少见。生产上适时施用3—5ppm漂白粉或5 —10ppm茶麸饼,除消毒外,还可刺激池中部份病虾提早死亡并被青蟹摄食,可减少集中死亡,这一点与其它对虾防病养殖措施有明显不同。